中華民國國民旅遊領團解說員協會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TOUR ESCORT
  各類表格下載  留言板
 
     

































文章內容列表

發表日期_時間 文章標題 發表人 回應
2003/12/12
地震颱風蠶蝕,台灣變瘦番薯--楊欣怡台北報導
秘書處
原文內容 地震颱風蠶蝕,台灣變瘦番薯

【楊欣怡/台北報導92/12/11】

台灣島正被大自然嚴重侵蝕中。根據台灣大學今天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的最新研究發現,台灣島近30年來由於風災與地震不斷,每年平均輸出高達5億噸的沈積物,占全球的2.5%,這比過去百萬年的平均數目高出10倍。也就是原本圓圓胖胖的番薯地形,不但變得又瘦又長,而且往下切蝕嚴重,這項為期兩年的研究,今天同步在著名的SCI期刊「自然」(Nature)科學期刊發表。

  研究指出,雖然遭侵蝕的河床每年被帶走大量沈積物,最多可以使台灣的河床下降6公分,但由於台灣本島有板塊運動擠壓,使得台灣每年仍以平均8公分的速度上升,加減之間,國土並不會因此有明顯流失。因此過去100萬年來,台灣島外型只因921大地震而「變瘦」,未來外型預料應不會有顯著改變。

  世界最著名的Nature科學期刊在台北時間今天凌晨發表台灣島近半世紀來大自然演化趨勢的論文—「台灣島之侵蝕、逕流變化與地震間之關係」。這篇由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及英國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共同合作的調查,是該重量級期刊首度刊登台灣地質的相關研究。

  台灣大學研究團隊主持人陳宏宇教授指出,台灣島30年來被嚴重侵蝕,與「地震」及「颱風」有相當密切的關連,因為溝谷中沈積物的生成,主要正是來自兩方面的動力,一為地震造成之土石崩落,另一為颱風引起之山崩及土石流。

  研究指出,台灣島自1970至2000年以來,每年有將近3.84億噸之懸浮沈積物被運送至外海,共占全球懸浮沈積物總量的1.9%。如果再加上1.6億噸的河床沈積物,則總沈積物之輸出量每年超過5億噸,占全球的2.5%,但台灣面積僅占全球的0.024%而已。

  若把被侵蝕的沈積物換算成高度,則近30年來台灣部份侵蝕嚴重地區,每年平均會使河床下降1.5至6公分,而過去一萬年來,平均侵蝕率只有0.5公分到1.2公分,甚至百萬年來的平均數,也只有0.3到0.6公分左右,等於是30年來的侵蝕率倍增,高達10倍。

  雙方研究團隊共收集了100多萬筆現場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共花了將近2年完成分析,台大團隊相信,這個結果可以提供給研究台灣島在大自然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參考。

  Nature科學期刊上是SCI論文評比最高之科學期刊,全世界有半數以上曾榮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都曾在該刊發表專文,重要性極高。

回上一頁

立案證書字號:台(九十)內社字第九○一七六八三號 核准立案
會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25號7樓之5  電話:(02)2331-9858 傳真:(02)233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