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列表
發表日期_時間 |
文章標題 |
發表人 |
回應 |
2004/09/18
|
具有歷史意義的舊地名--節錄自『臺灣史』陳鴻圖/編著--來自彥魯的e-mail
|
秘書處
|
|
原文內容 |
具有歷史意義的舊地名 930918
臺灣有許多舊地名是反映歷史發展的事實,其中包含原住民部落的譯音、荷西遺留的見證、漢人移墾的影子、日人殖民的縮影、戰後統治者所移植的文化等。
原住民的譯音
臺灣西部平原的許多聚落,原是平埔族或高山族的活動區域,早期臺灣很多地名係以「番社」名來命名,如清孫元衡的《赤嵌集》有云:「臺地諸山皆從番語譯出」。過去許多原住民譯音的地名常被消滅,改以新地名;近年來受本土化運動及原住民正名運動的影響,一些已消失的地名又陸續恢復。
平埔族人遷居後,漢人創建聚落在原平埔族社者,常以該社譯音字為聚落名,稱為「番仔寮」、「社寮」、「番社」。番仔寮,就是在原番社建築簡陋的寮舍,在番社入口處就稱為「社口」,在番社尾端就稱為「社尾」,上下方就稱為「頂」或「上、下」番社,較低處則稱為「社腳」,原平埔族的耕田被稱為「番仔田」。用「番」字命名的聚落,即指平埔族人原聚落,有番仔寮等。以「社」命名的聚落,則有舊社等。另,今日許多地名原是平埔族社名的譯音,較著者如:八里坌、北投、沙轆、大肚等。
高山族所居住的區域,戰後有一段時間地名有明顯的變化,許多地名被賦予大中國意識或反共復國用意,如今阿里山鄉曾被改名為吳鳳鄉,有許多山地鄉的鄉名為復興、三民、延平、和平,拉拉山被改為達觀山等,都是顯著的例子。但今日猶有許多地名仍保留高山族譯音的特性,如烏來、東埔、牡丹、七腳川等。
地緣、血緣衍生的地名
臺灣地區早期移民主要來自閩、粵二省,新移民在臺灣所形成的聚落,很多都是以原鄉的地名來命名,在聚落發展史上,以舊故居地命名的地名,可以了解聚落發生時的地緣關係。以地緣命名的聚落,多數在其尾字有「寮」、「厝」、「宅」、「店」等,係單指一間或數間住屋及店屋之類。
就福建省府縣命名者,如泉州厝、漳州寮、永定厝等。廣東省移民來臺者多屬客籍,其地名如潮州府移民居住地常見大埔、饒平等地名,惠州府的移民聚落常見海豐等。
地緣與血緣的結合,是社會構成的要素,在移民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治安不穩,為共同防禦外敵,協力拓墾而合作。所以同血緣關係者,常結合形成一個聚落或聚落中的一部分,後雖因婚姻關係或治安改善而有異姓遷入,然仍保留其地名。因血緣所衍生的地名,「厝」為閩南籍的移民地名,如朱厝崙、林厝;「屋」為客藉的移民地名,如宋屋。
以人名命名的地名
對一塊土地開墾有功的人,或曾經有歷史事蹟發生的地方,在聚落形成的初期常被取為地名。用開墾人名來命名的地名,如林鳳營、吳全城、天送埤等。除了人名,人的功名或官職也會成為地名,如保長坑、將軍等。一般豪族稱謂也可以當地名,如貴舍等。
與交通有關的地名
臺灣一些聚落正位於交通要衝上,為了方便易記,直接以路、口、車、橋來表示,水路交通則用港、渡、頭來標誌地名。臺灣的地理環境受限於河川阻隔,不論是對外或對內交通,「港」均扮演重要的角色,西海岸的河港、海港均相當發達,「一府、二鹿、三艋舺」都具備港口的機能,很多港雖日後淤淺成廢港或海勢遠去而沒落,或地形從河口變成內港,也失去港的機能,但舊地名仍保有港的稱呼,較著者如笨港、鹿港、鹽水港等。
陸路交通方面,凡是兩個重要聚落間的往來道路中途或要衝上的聚落,常以半路、中路為地名,進入一地的要衝為口、關,陸路過河處以橋、渡為地名,以此命名的地名如番路、中路。
政權更迭與地名變革
臺灣歷史上用行政力量改變地名的例子,以清代、日治及戰後國民政府三個時期最顯著。清代臺灣地名的變更主因是天災、人禍與行政區域調整,如颱風、水災等天災造成聚落流失,人為民變械鬥迫使村莊遷居,行政建制將原地名廢除不用,但基本上這些情形並不多見。
清代臺灣地名改變的方式有三:一是將原來不好聽的地名改為雅字,如嘉義太保的「水娛厝」改為「水虞厝」;二是相近的地名音找其他的字代替,如「塗褲」改成「土庫」;三是將四個字以上地名縮短成二個字或三個字,如宜蘭的「馬荖武煙社」改成「武淵」。
日治時期的地名改變以1920年的變革規模最大,影響至今。是年,日本在臺灣實施大規模地方行政區域改革,將原來的里、堡、鄉、澳、街、庄、鄉、社的大小地區劃分全部廢止,除臺東廳、花蓮港廳及增設的澎湖廳外,廢廳設州、州下廢支廳設郡市,郡下廢區、堡、里、澳、鄉,而設庄、街,使得原本清朝二百多年來移民所創建且沿襲的一百多處街、庄聚落地名都發生了變化。
在調整行政區的同時,地名亦採三種方式進行變革:一是恢復舊地名,將少部分地名改回鄭氏時期的「里名」,如將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沿用的舊稱「灣裡」改為「善化」;二是將地名蛻變為日式地名,乍看雖然與原地名不相關,但命名大多根據福佬話的讀音,再以日語「音讀」的近音漢字代替,如「打狗」改稱「高雄」;三是以往三個字地名,全部改為二個字,並用近似雅字音或取其意來代替,不然就另取一個與原來不相關的地名,如「咸菜硼」改稱「關西」、「店仔口」改為「白河」等。
戰後地名的特色大多沿襲日治時期的地名,直接整編即可使用,用來徵稅、動員相當便捷迅速,臺灣省轄區域有六千四百多個村里,以板橋市為例,說明戰後沿用日治時期村里名稱,一般有三種情形:一是在原大字下再加上村里,如「深丘」改為「深丘里」;二是原大字的二字取一字再加一字成為村里名,如「江子翠」,即有江翠里、松翠里、嵐翠里;三是重新命名,如「社後」改為「中正里」。
戰後重新命名的地名,一般都與原地名缺乏字義、字音、字形等方面連帶關係,新地名的命名方式,通常有三大類:一是為了鼓舞民氣、維繫中華文化傳統,四維、八德或大中國意識的思想成為社會安定力量與價值主流,紛紛透過「復興基地臺灣」的地名來實踐,希望藉此潛移默化人民,如忠勇、和平等為名的村里、鄉鎮,南京、迪化等街道名;二是三民主義思想精髓,以及《禮記•禮運篇》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精神,同時強調不忘胸懷故國,時時以臥薪嘗膽精神惕厲,不忘雪恥復國,並對未來充滿理想,如民族、大同等。三是從清末各國勢力進入中國,辛亥革命成功後又逢軍閥割據、對日抗戰、國共內戰,歷經連年的戰亂,雖然偏安臺灣,但也希望創造一個富庶安定生活,紛紛透過地名來履現祈福、吉祥類的地名,如永和、興隆等。
節錄自『臺灣史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000391845』陳鴻圖/編著
|
回上一頁
|
|
|
|
|
立案證書字號:台(九十)內社字第九○一七六八三號 核准立案
會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25號7樓之5 電話:(02)2331-9858 傳真:(02)2331-9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