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民旅遊領團解說員協會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TOUR ESCORT
  各類表格下載  留言板
 
     

































文章內容列表

發表日期_時間 文章標題 發表人 回應
2007/02/13
台灣地區民俗節慶(2007年)
許耀天整理提供
原文內容
台灣地區民俗節慶(2007年)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許耀天整理提供

★ 活動行事曆
※本表所列活動確切日期,請洽原活動舉辦單位查詢。

● 96年01∼03月

01、茂林國家風景區2006.2007雙年賞蝶季活動
01/01∼02/11
02、賽嘉追風之旅--2007全國公路自由車賽活動
01/28∼01/28
03、2007台東元宵民俗嘉年華會--金豬獻福炸寒單
02/15∼03/07
04、桃園燈會
02/24∼03/04
05、2007台北燈節
02/24∼03/11
06、苗栗火旁龍九五至尊慶元宵,苗栗火旁龍樂逍遙
02/26∼03/03
07、平溪天燈節
02/28∼03/04
08、2007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03/01∼06/30
09、2007年元宵節澎湖「萬龜祈福」宗教民俗活動
03/02∼03/07
10、鹽水蜂炮
03/03~03/04
11、2007台灣燈會
03/03∼03/11
12、2007高雄燈會
03/03∼03/18
13、2007宜蘭綠色博覽會
03/24∼05/13
14、高雄內門宋江陣
03/31∼04/08

● 96年04∼06月

01、2007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
04/01∼06/30
02、客家桐花祭
04/15∼05/26
03、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
04/28∼05/26
04、2007馬祖文化節
05/01∼05/31
05、台北縣議長盃第14屆龍舟錦標賽
05/01∼06/30
06、2007年鹿港慶端陽龍舟錦標賽
06/01∼06/30
07、飆山競水季全國荖濃溪泛舟活動
06/01∼08/31
08、二龍傳統競渡民俗活動
06/16∼06/19

● 96年07∼09月

01、2007第一水庫--虎頭埤水與綠之仲夏饗宴
07/01∼07/30
02、台中縣兩馬觀光季系列活動
07/01∼07/31
03、台北縣國際海洋音樂祭第7回
07/01∼07/31
04、國際童玩藝術節
07/01∼08/31
05、南島文化節
07/01∼08/31
06、原住民聯合豐年祭
07/14∼07/16
07、2007台北中華美食展
08/09∼08/12
08、府城七夕國際藝術節
08/11∼08/19
09、雞籠中元祭
08/15∼09/15
10、三義木雕藝術節
08/15∼10/31
11、2007南島族群婚禮嘉年華活動
09/01∼10/31

● 96年10∼12月

01、2007花蓮石雕藝術季活動
10/01∼10/30
02、日月潭萬人泳渡
10/01∼10/31
03、2007石門國際風箏節
10/01∼10/31
04、2007鶯歌國際陶瓷嘉年華
10/01∼10/31
05、2007台灣咖啡節
10/01∼10/31
06、花與溫泉的故鄉--南投觀光季2007大型系列活動
10/01∼11/30
07、平安鹽祭--雲嘉南觀光系列活動
10/01∼11/30
08、高雄左營萬年季
10/13∼10/21
09、2007草嶺古道芒花季
11/01∼11/30
10、2007金山萬里溫泉季
11/01∼11/30
11、2007澎湖風帆觀光節
11/01∼12/31
12、2007金門鸕茲鳥季旅遊活動
11/01∼01/31

★ 節慶活動簡介

■ 傳統慶典繽紛熱鬧

台灣慶典活動可分為中華傳統節慶、地方民俗慶典與原住民祭典等種類。其中「春節」、「端午節」及「中秋節」為三大主要傳統節慶;而台灣各地由宗教活動或習俗所傳承的民俗慶典,如東港王船祭、大甲媽祖遶境、台南鹽水蜂炮等,也極富地方信仰及文化特色。雖然每個節慶的發展歷史有所不同,但大多含有祈福、消災和團圓的寓意,且各項節慶的活動內容五花八門,除了敬神、祭祖儀式之外,大多還加入抬轎、踩高蹺、八家將、車鼓陣、舞龍舞獅等民俗表演,使得節慶活動相當熱鬧精彩。
除了地方節慶外,居於山林海濱的台灣原住民,為祈求農作和漁獵豐收,也經常舉辦各項祭典,如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等,藉其來表達虔誠的敬仰。台灣原住民共有13族,由於各族群間的信仰及祭典活動不同,更增加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多樣及可看性。
台灣有相當多樣化的節慶及民俗活動,除了能讓人感受歡樂熱鬧的氣氛外,更可以了解台灣的人文信仰及生活智慧,而成為極受歡迎的一項觀光活動!以下挑選台灣最具代表性、且活動最盛大的傳統節慶與原住民祭典活動,讓您體會台灣豐富多元的傳統文化面貌。

■ 農曆春節(農曆01月01日∼農曆01月15日)

春節氣氛以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這段期間最為濃厚,民間俗稱「過年」,含有辭舊迎新之意,被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從春節前夕到農曆大年初五之間,民間遵行多項習俗。在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開始「掃塵」,此意味著將晦氣惡運掃除出門,有破舊立新之意;掃塵後緊接著準備做年糕(年糕含有「步步高升」之意);農曆12月29日即「小過年」當天,每家每戶都會貼上「春聯」及「年畫」,藉以敬神祈福,有吉祥討喜之意。
農曆12月30日除夕夜闔家會一起「圍爐」吃年夜飯,有幾樣菜是必吃的,如"長年菜"代表長壽、"菜頭"代表好彩頭、"魚"代表年年有餘、"鳳梨"代表好運旺來、"元宵"則有財源廣進的意義。在吃完年夜飯後,長輩會發給晚輩紅包帶(即壓歲錢),有互討吉利、祈求平安的意思。「守歲」在民間含有祈求父母長壽之意,通常從家人齊聚吃年夜飯開始,直至午夜12點一到,紛紛燃放鞭炮歡慶新年到來,含有對過去一年的感懷及對未來一年新的期望。除此之外,春節的習俗還包括大年初一拜年、初二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初四接財神、初五開市、初九拜天宮(玉皇大帝)等。

■ 元宵節(農曆01月15日)

農曆01月15日是元宵節,一般稱為「小過年」;根據舊俗,農曆春節一直要持續到元宵節才算告一段落。在眾多節慶中,元宵節受重視的程度僅次於農曆春節,因此有關它的慶典特別多。一般除了祭祖、猜燈謎、吃元宵湯圓外,最熱鬧的要屬「迎花燈」及「放天燈」了﹗另外,台南的鹽水蜂炮也是元宵節當天的重頭戲。

■ 元宵燈會

「燈籠」向來被視為元宵節的代表,全臺北、中、南各地都有許多燈節活動慶祝,其中最熱鬧的要屬「台灣燈會」、「台北燈節」、「高雄燈會」。
台北燈節在中正紀念堂一連舉辦多天,以元宵節當天掀起最高潮。當晚不僅有熱鬧的點燈及猜燈謎等活動舉行,最受矚目的還是立在廣場中央一座以該年生肖的大型主題燈會。
此外,環繞中正紀念堂四周還有各式傳統花燈、現代化電動花燈起大型主題花車等展示。
高雄燈會則選在景致優美愛河舉辦,於愛河兩旁及五福路、和平路、廣州街等路段均有花燈展示,整個活動熱鬧非凡,吸引大量人潮觀賞,為高雄市的重要盛會之一。

■ 台北平溪天燈

平溪放天燈是元宵節當晚另一項精彩的活動。追述平溪天燈的由來,主要因台北縣平溪鄉地處偏遠山區,早年入山開拓者常遭殺害搶劫,為便於通信,乃以放天燈的方式來互報平安。流傳至今,平溪放天燈已不再具有互通信息的功能,而演變成元宵夜的一項觀光活動,成為遊人許願祈福的象徵物。

■ 台南鹽水蜂炮

「北天燈、南蜂炮」,元宵夜除了放天燈之外,台南縣鹽水鎮武廟的蜂炮也聞名中外。據說起由來是因為清光緒年間,鹽水一帶瘟疫流行,致使當地百姓生計困難,故傳求關聖帝君顯威靈、出巡遶境,從農曆01月13日至01月15日一連03天,所到之處,百姓施放煙火鞭炮,藉以去除瘟疫﹔此後,鹽水鎮一帶果然歸於安寧。
百姓為感念關聖帝君的神威,遂明訂每年元宵節當天燃放煙火,並舉行「關帝遶境」。隨著觀光風氣盛行,鹽水鎮蜂炮的提前在元宵節前夜(農曆01月14日)開始引燃。當神轎抵達時,附近商家、住戶蜂擁而上將蜂炮抬出點燃,一時飛炮沖天,頓時將鹽水鎮化做一座不夜城。

■ 媽祖遶境(農曆03月)

17世紀以來,媽祖隨著閩南一帶的移民信眾分靈來台奉祀後,即成為台灣民間百姓普遍的信仰。台灣各地共有870餘間媽祖廟,每逢農曆03月媽祖誕辰,全台各地如台中縣大甲鎮瀾宮、彰化縣鹿港天后宮、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嘉義縣新港奉天宮、台南是大天后宮等廟宇都會擴大舉辦祭祀、進香、遶境等活動,其中尤以台中縣大甲鎮瀾宮的媽祖繞境,歷史最久且規模最盛大。
大甲鎮瀾宮進香活動一般於農曆03月不定期舉行,整個隊伍加入了許多精采的廟會活動,包括神像戲偶、戲班、繡旗、花車、舞龍舞獅等,經彰化員林、雲林西螺、虎尾到嘉義縣新港奉天宮,歷時08天07夜。
行進中,迎媽祖隊伍受到各地善男信女熱烈歡迎,百姓們紛紛準備牲禮素果膜拜,燃放鞭炮、焚香祭祀。直到媽祖從嘉義新港奉天宮迴鑾時,再一次掀起活動高潮,沿途數十萬名信徒大擺流水席招待親友及香客,鑼鼓喧天、萬人空巷。

■ 端午節(農曆05月05日)

【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稱【03大節日】,因其由來和習俗,幾乎都和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有關,故民間又稱「詩人節」。
端午節最普遍的習俗為「划龍舟」和「吃粽子」。據說早年屈原投江而死,人們為搜救他,紛紛駕舟楫在江面來回找尋,此後逐漸演變成龍舟競渡。
時至今日,划龍舟已是一項遍及海內外的觀光活動,全臺北、中、南各地(如台北新店碧潭及基隆河、宜蘭縣冬山河及礁溪鄉二龍村、彰化鹿港鎮、高雄市愛河等),每年均有大型龍舟競賽,近年還擴大舉辦國際邀請賽,邀請國外朋友共襄盛舉。
包粽子習俗是為防屈原身軀被魚蝦啃蝕,人們於是在竹葉中裝進米食投入江中餵食江魚,傳承至今,即演變成一項普遍習俗。除此之外,另有各種舊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如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榕枝等,藉以驅避蚊蟲;懸掛鍾馗畫像、佩帶香包及飲雄黃酒還等以保平安。

■ 東港燒王船(農曆09月)

燒王船祭典為台灣西南沿海著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變成祈安降福的活動。「王船祭」每03年舉行01次,東港燒王船約在農曆09月份於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舉行,西港燒王船在農曆04月中旬於台南縣西港鄉慶安宮舉行,其中「東港燒王船」場面最為熱鬧盛大,聞名全台,除廟會活動外,最後一天的燒王船儀式更是整個祭典的高潮。
「東港燒王船」祭典為期08天07夜,包含請王、過火、遶境、宴王、送王等諸多儀式。整艘王船仿古戰船而建,以紙和木材搭建,造價數百萬,雕工精細華美。依照慣例,在燒王船之前,東隆宮會為王爺及部屬們添配許多航行中的必備品,如梳洗、衣服、食物、神轎、桌椅等,並且舉行盛大的「宴王」儀式,以突顯祭典之隆重﹔「送王」儀式選在凌晨即時開始伴隨著一連串鞭炮聲,王船緩緩起航,接著引燃熊熊大火(寓意將不好的瘟神邪神押解上船),連同代天巡狩的王爺一起離開,祈求平安降福。

■ 中元節(農曆07月15日)

農曆07月俗稱「鬼月」,在傳統習俗中,從農曆07月01日凌晨起地府鬼門開到農曆07月29日鬼門關的這段期間,民間為祈求消災解厄、諸事順利平安,各地均舉辦大大小小的祭典,尤以07月15日中元節這一天達到祭典的最高潮。其中如基隆市政府舉辦的「雞籠中元祭」、宜蘭縣頭城及屏東縣恆春的搶孤,都是中元節重要的傳統習俗。
◆中元普渡
在民間傳統中,每到中元節這ㄧ天,家家互互都會準備牲禮、果品、鮮花等到廟前或自家門前祭拜,並請道士念經以超渡各方孤魂,即所謂的「中元祭」,又稱「中元普渡」。
◆放水燈
放水燈由來已久,其主要用意在替水府孤魂照路,招引鬼魂上路來享用祭品,以祈求亡魂早日投胎轉世,水路兩界相安無事。
◆搶孤
搶孤也是中元節重大的慶典之ㄧ,台灣目前只剩下宜蘭縣頭城鎮及屏東縣恆春鎮兩地舉辦,其中又以頭城搶孤規模最大也最熱鬧。
早年在閩粵先民入墾宜蘭的過程中,許多人受到天災、人禍、疾病而命喪異域,因恐祭祀無人,魂魄無所歸依,便於每年中元普渡時舉行搶孤儀式悼念先人。頭城由於是開墾宜蘭之首,因此附近八大庄居民便聯合舉辦超渡法會,並選定農曆07月29日關鬼門這一天,盛大舉行搶孤活動。不過由於搶孤危險性高,目前不定期舉辦。
搶孤慶典當天,以12根塗滿牛油的孤柱架成一座孤棚,頂端還有一個倒翻棚,上面豎以13根孤棧含旗竿,並將祭品掛於其上以祭告天神。整個活動在子夜子時掀起最高潮,凡參加搶孤的勇漢05人為01組,每組以ㄧ根繩索為工具,待鑼聲響起時,各組以疊羅漢的方式向上攀爬並刮去牛油以利爬行,最後由率先奪得孤棧上的金牌及順風旗者取得優勝。

■ 中秋節(農曆08月15日)

中秋節又稱「月節」,在所有節慶中,它是最富浪漫氣息的節日。由於中秋正值秋季之中,為農作收穫的時節,早年人們總會在這一天祭拜土地感謝豐收,由於隱含闔家團圓之意,因此,ㄧ般人常以「花好月圓人團圓」來點出中秋節的內涵。
由於中秋節的活動大都與月亮有關,因此自古以來被視為拜月亮的節日,主要活動包含拜月、祭土地、走月亮、吃月餅等,都是從月亮衍生而來的習俗。其中「走月亮」是指中秋夜當著明月清風到郊外散步賞月;「吃月餅」則意味著團圓美滿;此外,還有「吃柚子」的習俗,取「柚」與「佑」諧音,代表受月亮護佑之意;至於「烤肉」,則是近來中秋節興起的活動,在月光下與家人朋友齊聚ㄧ堂,也是一種團圓的象徵。

■ 少數民族(原住民)慶典

台灣少數民族(原住民)分:阿美、泰雅、北南、布農、排灣、雅美、魯凱、鄒族、賽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撒奇拉雅族等13大族群,嘗試與大自然接觸、依賴天地維生的結果,致使他們常常藉由祭典、儀式、歌舞、競技等來表達對天地鬼神的崇敬。又因各族群間的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略有不同,故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祭典風貌,如阿美族的豐年祭、賽夏族的矮靈祭、布農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雅美族飛魚祭等,都極富特色,很具觀光價值。

■ 阿美族豐年祭(國曆07∼08月)

【豐年祭】是【阿美族】人最盛大的活動,於每年07∼08月間舉辦。豐年祭中常見的祭典儀式包含有成年祭、迎賓舞、豐年舞、耕種舞、捕魚祭等,整個過程包含「迎靈」、「宴靈」和「送靈」03階段,早年為期08∼15天,活動內容較單純,以男子年齡階層為組織,婦女是不能參與的;近年許多舊俗和禁忌略有改變,除了祭典天數縮短、宗教儀式簡化外,並在活動中加入賽跑、拔河、射箭等競技活動助興,ㄧ般遊客也可加入同歡。

■ 布農族打耳祭

國曆04∼05月 【打耳祭】是【布農族】人ㄧ年中最重要的祭典,約在每年04月下旬至05月初舉行;祭典主要分成狩獵、射耳、烤豬肉、分豬肉、獵槍祭、誇功慶、成巫祭等幾個主要活動。
傳統的「打耳祭」,在祭典舉行前成年男子都必須上山打獵,將獵物的耳朵割下掛在木架或樹枝上,讓全村的男子輪流用弓箭射擊;而年幼的孩子則由父兄陪伴,到場中練習射擊,如此可訓練他們日後成為狩獵的高手。布農族人以往射擊鹿耳來祈求農作及狩獵的豐收,近年來,漸漸改射山豬耳替代。

■ 鄒族戰祭(國曆02月15日)

【戰祭(Mayasvi;瑪雅斯比)】是【鄒族】部落中最神聖的祭典,早年依征戰及狩獵的情況擇期舉行,如今則明訂於每年國曆02月15日,由【達邦】及【特富野】02社輪流舉辦,固定於男子聚集會所(庫巴)舉行。
鄒族的戰祭又有「凱旋祭」、「人頭祭」、「敵首祭」、「迎神祭」等之說法,其主要供奉征戰之神,即戰神和司命神,除向其祈求戰力外,也藉此求得神靈的庇祐,並含有激勵族人士氣的功用。
祭典大致分成:【預備活動、正典、歌舞祭、結束祭】04大階段,從迎神曲開始,緊接著頌神歌舞持續03天02夜,在最後ㄧ天午夜12點吟唱送神曲後結束。

■ 賽夏族矮靈祭(農曆10月)

【矮靈祭】是【賽夏族】最重要的ㄧ項傳統祭典,02年一小祭,10年一大祭,約在農曆10月15日左右農作物收成之後舉行,為期04天03夜。
整個矮靈祭分為告零、迎靈、會靈、娛靈、送靈等幾個主要儀式,其中尤以迎靈最為神聖,只容本族參與(一般遊客只能參加會靈及娛靈兩種儀式)。
第一天展開的「迎靈」,由長老們供奉酒肉,向東方召請矮靈,以祈求降臨;第二天「娛靈」,是整個矮靈祭中的重頭戲,族人以熱鬧的歌舞來紀念矮靈;最後ㄧ天「送靈」,等待破曉時分,族人將芒草結和榛樹枝朝東邊拋去,以表示將矮靈送走,並將供奉的糯米酒、豬肉及米糕等分送給參與祭典之人。

■ 卑南族年祭(國曆12月下旬)

【卑南族】的【猴祭】及【大獵祭】合稱為【年祭】;近年來,各村落間會輪流舉辦「聯合年祭」,持續將卑南族的特色發揚光大。
卑南族是台灣原住民中最崇尚武力的族群,約在每年12月下旬舉辦的「猴祭」,被視為卑南族最具特色的祭典。所謂「猴祭」,是指卑南族男子進入少年會所的成年禮儀,ㄧ般稱為「刺猴祭」。傳統猴祭中,卑南族少年須經過一連串嚴格的考驗,其中尤能以竹竿刺殺猴子最為重要(如今猴子已改為藤製的模型替代),藉此培養少年的膽識體魄及分工合作的精神,整個過程須歷經4次考驗,過後才能進入「大獵祭」。(大獵祭是旨在05天內憑個人本事於野外狩獵,通過後才算進入成年階段,方可論及婚事)。

■ 雅美族飛魚祭(農曆02∼06月)

【雅美族】和【飛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年03∼07月間飛魚會隨著黑潮而來,帶給蘭嶼雅美族人莫大的豐收。因此,雅美族人相信飛魚是神的賜予,格外珍惜這項天然資源,甚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規律和禁忌,也隨著飛魚洄游的生態來明訂。
【飛魚祭】是一種【獵魚的儀式】,約在每年農曆02∼03月間舉行,為期近04個月。整個活動為分為【祈豐魚祭、招魚祭、飛魚收藏祭】等階段。祭典時,雅美族男子會穿著丁字褲、頭戴銀盔及金片,面向大海祈求飛魚豐收。(女性禁止入場參與)。

◎ 原住民祭典注意事項

01、參與祭典時,未經同意及邀請,請勿擅自闖入祭場中。
02、各族的禮儀不同,請事先詢問清楚,才可參與原住民敬酒、跳舞等活動。
03、在祭典舉行時,勿大聲喧嘩或指指點點,也不可隨意插嘴問話。
04、舉行祭祖儀式時,女士不可進入場中參與,只能在場外觀看。
05、祭典舉行中,未經允許不可隨意拍照。
06、賽夏族舉行矮靈祭時,不可任意闖入祭屋;並且在進入會場時,手臂上須結綁已祭拜過的芒草以避邪。
07、雅美族舉行飛魚季時不可太過靠近,也不可隨意觸碰祭船,只能遠遠觀之。
08、卑南族所設的少年會館,女士不可進入。

回上一頁

立案證書字號:台(九十)內社字第九○一七六八三號 核准立案
會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25號7樓之5  電話:(02)2331-9858 傳真:(02)233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