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列表
發表日期_時間 |
文章標題 |
發表人 |
回應 |
2011/07/18
|
●<太魯閣國家公園>為「觀光」,架設<人工防護設施>!●
|
秘書處
|
|
原文內容 |
●<太魯閣國家公園>為「觀光」,架設<人工防護設施>!●
■<學者>:「為觀光」架設「人工物」!<不值得>!
(中時電子報;2011/07/18作者:黃如萍╱台北報導)
「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透過增設防護設施」,「減少旅客遭落石砸傷的機率」。『景觀專家』憂心指出,<「國家公園和觀光風景管理區最大不同」是,「前者強調景觀及生態維護」,「後者才是以增加遊客量為目標」。若為「觀光目的」貿然「增設人工設施」,將造成「景觀與生態的破壞」>。
『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歐盛榮』指出,<「國家公園因地質、地形特殊性,環境衍生一定的風險,對遊客必然造成部分不便」,這是「到國家公園旅遊者必須有的認知」,「管理單位」也「應充分告知遊客」。例如,「落石最易發生的季節、地區、時段等,必要時封閉禁止人車進入」,而「非一味強化防護設施,只為配合遊客觀光,無限制開放」>。
若「真要設置安全防護設施」,『台大園藝系教授張俊彥』說,<地質景觀不同,防護作法也不同,融入地景的設計才能減少對景觀的破壞。即使是同一種材質,做法不同,效果也可能不同>。
■<太魯閣>防「落石」!「遊客」<不領情>!?
(中時電子報;2011/07/18中國時報作者:黃如萍╱台北報導)
「太魯閣國家公園」<落石頻傳>,「近5年」已造成<1死12傷>。「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決定」在「九曲洞西段主要落石區」架設「FRP安全棚架」及「大型防護傘」,「預計本月底重新開放遊客步行賞景」>。但「太管處的調查」顯示,<『只有13.6%的遊客』認為「有必要增加這項防護措施」>。
『太魯閣國家公園處長曾偉宏』說,<「九曲洞」自「去(2010)年颱風」後,「落石頻仍」,「步道口兩端」更是「高風險區」>。據統計,<每日平均有3.6件落石>。「行政院」要求「太魯閣」強化「安全管理」,「太管處」<今(2011)年06月20日至27日>進行「旅客問卷」調查,完成<1001份有效問卷>。
「結果」顯示,<『認為不需防護設施的遊客』最多,占29.9%,其次是『興建明隧道』28.2%,『鋼網貼壁工法(掛網)』26.1%,『太管處即將放工的行人防護棚架』僅占13.6%>。但為了「旅遊安全」,「太魯閣國家公園」仍決定<採取保護措施>。
『花蓮縣長傅崑萁』日前建議,<以「活動式鋼架」架設「強化玻璃或玻璃纖維」,組成「長廊」,「不妨礙欣賞雄偉風光並兼顧安全」>。
『曾偉宏』表示,<『專家』評估後認為,「落石仍會砸碎強化玻璃,安全性不足」,且「玻璃纖維長廊影響景觀甚鉅」,「太管處」決定「先以耐衝擊、耐腐蝕、高強度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材料,製成格狀大型保護傘,設置在九曲洞西口主要落石區,足夠保護大客車通過」>。「防護工程日昨發包,預計50個工作天即可完成」。
「該項防護工程」完成後,『遊客』抬頭會看到「保護裝置」,但不影響觀賞另一側的峽谷風景。
『曾偉宏』表示,<「太管處」提出「許多防治計畫」,「落石防護措施未臻完善前」,將採「燕子口模式」,「在九曲洞步道西段相對較安全區域讓遊客下車步行賞景」;「再於步道東段另覓安全區域讓遊客上車」,「步行總長約600公尺」,「減少遊客暴露於高風險區的時間」>。
|
回上一頁
|
|
|
|
|
立案證書字號:台(九十)內社字第九○一七六八三號 核准立案
會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25號7樓之5 電話:(02)2331-9858 傳真:(02)2331-9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