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內容列表
發表日期_時間 |
文章標題 |
發表人 |
回應 |
2025/09/05
|
★【中元到】!『晚上』“三不做”,【平安無災禍】!★
|
秘書處
|
|
原文內容 |
★【中元到】!『晚上』“三不做”,【平安無災禍】!★
台灣命運風水師協會 許耀天理事長
■《9月6日》,【中元節】!
《9月6日,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
中國有4大祭祖節日:【清明、中元、上巳、寒衣】。其中最有奇幻色彩的,便是【中元節】。
人們常稱【中元節】為“鬼節”,並由此演化出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可實際上,【中元節】的內涵絕不止於此。
■【中元節】,《不單是》“鬼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民間又稱“鬼節”、“七月半”,在佛教中則稱“盂蘭盆節”。
三個不同的名字,背後各自承載著獨特的文化淵源,卻又交織成今日中元節的整體印象。
◎【七月半】
早在先秦時期,七月間便有“秋嘗祭祖”的習俗。
所謂“嘗”,即“嘗新”,是把新收的糧食瓜果獻給祖先,讓他們“先嘗為快”。
人們認為,今歲有收穫,皆賴祖先庇佑,不敢獨享,必須先奉獻以表孝敬。
漸漸地,這種“薦新”習俗固定在七月十五,因為這是下半年第一個望日,圓月高懸,象徵團圓。
而在秋氣初來、陰氣漸盛之時祭祀亡靈,更顯應時與莊重。
◎【盂蘭盆會】
東漢佛教傳入中土後,“盂蘭盆節”的習俗逐漸傳播開來。
佛典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尊者得知母親在地獄受苦,向佛陀求助,佛陀開示他於七月十五以百味飲食供養眾僧,功德回向母親。自此,民間信眾也在七月十五廣行佈施,祈願祖先脫離苦厄。
這與中華固有的孝道文化不謀而合,遂迅速融入,成為節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元節】
道教則將七月十五稱為“中元”,與上元、下元並稱“三元”。其中“中元”為地官大帝聖誕,其職司“赦罪”。傳說地官會在此日下降人間,開啟鬼門,普度亡魂,使其有機會得到超脫。
自此,民間普遍流傳【中元節】“鬼門大開,祖先回家。”的觀念,人們燃香焚紙、放河燈,以寄思念,亦以慰遊魂。
■【中元節】《晚上幾點》【不能出門】?
在古人觀念裡,白天屬陽,夜晚屬陰。七月本就被稱作“鬼月”,七月十五,更被民間認為是陰氣彙聚之時。尤其入夜之後,陽氣逐漸消散,陰氣愈盛,故有“不宜夜行”之說。
一般認為,傍晚日落之後最好減少外出,尤其是晚上八點以後。
此時家家戶戶開始點香焚紙、設供祭祀,氛圍肅穆,加之河燈映水、火光搖曳,極易讓人心生忌憚。
子時(夜間十一點至次日一點),更被視為陰氣最盛的時刻。此時不宜在外遊蕩。
從養生角度看,這種講究亦有道理。入秋之後,晝夜溫差漸大,人體陽氣開始收斂,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寒。若深夜還在室外停留,既傷陽氣,又損身體。
可見,古人所謂“夜不出門”,既是出於敬畏,也包含健康智慧。
■《晚上》“三不做”,【平安無災禍】!
在【中元節】,民間流傳“三不做”,寓意趨吉避凶、保家平安。
◎【不做虧心事】
《七月十五》是【地官大帝聖誕】,其職為“赦罪”。因此,【中元節】不僅是祭祖,更是自省的好時機。古語云:“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世間行走,切不可昧心作惡。
【中元】這天,若能真心自省,不做惡事,則有望得地官庇佑,禍去福來。
◎【不做傷身事】
“夏盡秋來,一場虛。”酷夏長汗,人多體虛。入秋後,若仍縱情熬夜、飲冷食涼,無疑雪上加霜。
【中元節】所在的農曆七月,正是調養的關鍵時節。
養生講究“收斂”,宜早睡、宜清淡飲食、宜甯心靜氣,為即將到來的寒冬積蓄陽氣。
◎【不做忌諱事】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尤其十四、十五兩日,祭祀頻繁。
民俗忌諱此時嫁娶、搬遷,以免觸犯不吉。家長常告誡子女,夜晚不要外出遊玩,更不可到偏僻陰暗之處,以防受驚。中元節應守規矩、重儀式,才顯得對先祖亡靈的尊敬與對自身的保護。
■【中元】《寄語》
七月中元,月滿人心。
【中元節】,是“人鬼共祭”的日子,也是“家國同思”的節日。
它讓我們記得不忘根本,敬畏天地,感念祖先。
祭祖不只是追憶,更是傳承;祈福不只是安慰,更是心靈的寄託。
在這一天,心懷敬畏,心懷感恩。
願先祖安寧有依,庇佑後人。
願人間善念長存,吉祥平安。
願世人皆有溫暖可依,遠離孤獨與驚懼。
願中元之夜,燈火不滅,心意長存。
【不忘歷史,保持敬畏】,正是現代“中元節”的意義所在!
|
回上一頁
|
|
|
|
|
立案證書字號:台(九十)內社字第九○一七六八三號 核准立案
會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25號7樓之5 電話:(02)2331-9858 傳真:(02)2331-9902
|